雖然寶寶還不會說話,但是寶寶已經會用他自己的方式,讓你懂得想要什麼,寶寶也可以懂得你的意思。
這時,寶寶的表達方式更多元、也更純熟了,在特定情境發出特定的聲音,如:有求於你或撒嬌時,發出「嗯~」的聲音;在玩遊戲時,開心的「啊~」尖叫起來;想要人抱時,就會拉住的衣角…。每個孩子都有其特有的表達方式,父母親需要更仔細的觀察,並用簡單的話來幫助幫助孩子說出正確的心情,如:你想要媽媽抱抱,說:抱抱!這樣的對話方式,可以加速孩子對語言的理解能力,也能增加對詞彙的瞭解,對於日後的語言發展有非常大的幫助。
大約在寶寶10個月大時,他就可以聽懂一些生活用語,並會想要模仿聽到的聲音,這包括你說的話。所以,平日跟孩子說話時,說話內容要簡單、速度要慢、口齒要清楚,再利用表情和手勢作為輔助,增加寶寶瞭解你的意思。
圖畫書是一個語言學習很好的工具,可以帶寶寶看書上的圖畫,指著圖畫說出它的名稱,或是讓他找圖畫中的東西,藉此讓寶寶可以學習更多的詞彙。
|
|
|
|
|
|
|
|
嬰兒的環境充滿了各種聲音——說話聲、玩具鈴聲、音樂聲、車聲……,可別小看每天充斥小耳朵的各種聲音,對小小孩來說,豐富的聽覺經驗,可是日後各種學習的重要基礎。
如何豐富寶寶的聽覺刺激呢?不論是科學實驗或是父母的經驗,都發現小寶寶偏愛人的聲音,尤其是媽媽對著他說話時,那種緩緩地、甜甜地、重複的、音調上揚的,有如歌唱般的聲音。因此,要跟寶寶「玩聲音」,就從他最愛的「人聲」開始吧。
當個「多話」的父母
親子間的對話,不用等到孩子牙牙學語之後才開始。雖然小寶寶還不懂這些聲音語彙被賦予的意義或使用的規則,但是聆聽說話聲將有助於孩子語言的發展。
多和寶寶聊天吧!聊聊生活周遭的事物、你正要幫他做什麼或心裡的感動;也可以準備一些故事書和寶寶共讀。你會發現,當你跟寶寶對話時,他會專心看著你,像是在告訴你「我聽見囉,我好喜歡聽你說話!」更重要的是,聽著你的聲音,還能穩定寶寶的情緒,增進你與寶寶間的情感交流。
隨時念唱童謠與兒歌
由於嬰兒對語言重複性的喜好,流傳已久的童謠或順口溜,是寶寶熟悉語言、感受韻律感很好的來源。此外,耳熟能詳、歌詞押韻的傳統兒歌(如:「蝴蝶蝴蝶真美麗」、「造飛機」等)也是很好的素材,能讓寶寶愉快地享受曲調與歌詞間和諧的抑揚頓挫。
對著寶寶念童謠、唱兒歌時,除了要掌握聲調起伏,也別忘了搖頭晃腦或是加上一些手勢。研究發現,成人吟唱若是伴隨特定的身體行為,這種口語與身體的和諧對應,可以提供嬰兒多重感覺的刺激,其中包括了觸覺(輕輕敲、拍、戳著嬰兒的身體)、動態感覺(揮動嬰兒的手腳)與視覺(對嬰兒點點頭、揮手)。
總之,不必擔心自己歌喉不好,也不要認為寶寶還聽不懂,當你經常對寶寶念童謠、哼兒歌時,久而久之,你會發現寶寶也會咿咿呀呀地回應,就像在跟著你一起念、一起唱。
張大耳朵聆聽聲音
其實,生活中就有取之不盡的聽覺刺激。別忘了在忙碌中稍作停留,跟寶寶玩「噓!你聽」的遊戲,引導孩子辨識距離近遠、音量大小的不同聲音。例如:陽台洗衣機的隆隆聲、窗外的滴噠雨聲、馬路上公車的呼嘯聲。除此之外,不妨常常帶孩子走向自然,在屋外散步或野外踏青時,聽聽風吹水流、鳥叫蟲鳴,感受來自大自然的和諧聲響。
共玩樂器體驗節奏
等到孩子再大一點,可以和他一起試試看身體有哪些部位可以發出聲音?如:喉嚨唱歌、拍手聲、跺腳聲等。同樣的拍手聲,還可以有快快拍、慢慢怕、大聲拍、小聲拍等各種變化;提供孩子響板、小鼓等樂器,或是做一些簡單的節奏樂器,像是將米粒裝進空瓶、封住瓶口,就成為簡單的沙鈴;或是用紙箱來當鼓,用手或小棒子來打鼓。遊戲的時候,不妨放點音樂,讓孩子一邊聽音樂、一邊打拍子,盡情享受製造聲音的成就感與趣味。
別急著送孩子去上音樂課,爸媽也不需擔心自己沒受過正規的音樂訓練,只要打開耳朵,啟動聽覺雷達,在親子開心玩聲音的過程中,不但孩子的語言、音感與節奏感自然越來越好,親子間的默契與情感也會越來越「合拍」喔!
本文節錄自:《小太陽1-3歲幼兒雜誌》,信誼基金出版社 |
|
|
|
OWL30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留言列表